很多患者在做過胃鏡檢查后,不知道胃鏡報告單上診斷的“慢性胃炎”是什么意思,更不知道胃鏡報告單上的文字和圖像代表什么。那么,檢查單上的所有信息都是需要重視嗎?到底怎么看慢性胃炎胃鏡報告單才是正確的呢?基于上述的疑惑,今天我將為大家介紹如何查看慢性胃炎報告單,解釋相關的注意事項以減少患者的疑慮。
有關慢性胃炎的胃鏡報告常見診斷有: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、膽汁反流性胃炎、疣狀胃炎、隆起性胃炎、糜爛性胃炎、出血性胃炎等等。多數(shù)慢性胃炎的基礎病變都是炎癥反應或萎縮,因此,慢性胃炎主要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與慢性萎縮性胃炎兩大基本類型。“淺表”是對病變深淺的劃分。而胃黏膜萎縮是指胃固有腺體萎縮、減少,只要病理活檢顯示固有腺體萎縮,即可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。胃鏡檢查一般要取多塊標本,其中只要有一塊發(fā)現(xiàn)萎縮就可確診。慢性胃炎的確診除了胃鏡檢查之外,還要結合病理檢查(活檢標本),才能做出正確判斷。胃鏡和病理檢查的符合率并不能達到100%。當兩者不符合時,以病理檢查結果為準,因為病理檢查是最權威的。
胃鏡檢查是對胃黏膜的鏡下直觀性檢查,主檢醫(yī)生會通過醫(yī)學術語,表述自己通過胃鏡看到的胃黏膜情況。這些醫(yī)學術語描述了胃黏膜的一些基本形態(tài):如在桔紅色黏膜背景上出現(xiàn)片狀、條狀或局灶性彌漫性發(fā)紅的紅色充血區(qū),即所謂黏膜花斑或紅白相間現(xiàn)象,根據(jù)充血區(qū)與背景區(qū)的分布情況,又分為以紅相為主或以白相為主;出血點或斑塊是指黏膜下或黏膜內血液外滲形成的出血點或出血斑,比充血灶顏色更深,經過一段時間后可以吸收;糜爛指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損,即位于最淺層的上皮細胞缺失,呈現(xiàn)潮紅的糜爛面,糜爛深度一般在1毫米以內不超過黏膜肌層,分為平坦或隆起型糜爛;腫脹或水腫表現(xiàn)為黏膜顏色發(fā)白,反光增強;皺襞可出現(xiàn)水腫肥厚、粗大;滲出指黏膜上有病理性黏液滲出粘附于黏膜上;黏膜不平可呈細顆粒狀、粗顆粒狀或鋪路石狀;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黏膜病變累及固有腺體,出現(xiàn)腺體萎縮數(shù)目減少,由于腺體萎縮或消失,胃黏膜有不等程度的變薄,皺襞變平甚至可以透見黏膜內的小血管。
慢性胃炎的病變是非常復雜的,有時會有多個基本類型同時出現(xiàn),在胃鏡報告中就會出現(xiàn)多個術語合并的情況。其中,又以幾種慢性胃炎胃鏡報告比較常見:慢性淺表性胃炎內鏡下可見黏膜紅斑、黏膜出血點或斑塊、黏膜粗糙、伴或不伴水腫及充血滲出等基本病變。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下可見黏膜紅白相間,以白相為主,皺襞變平甚至消失,部分黏膜血管顯露;可伴有黏膜顆粒或結節(jié)狀等表現(xiàn)。膽汁反流性胃炎內鏡可見膽汁樣黏液湖并可見幽門較松弛,開放狀,膽汁從幽門反流至胃腔內。如果同時存在食管炎,還可報告為膽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。多數(shù)膽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病人,既有膽汁反流又有胃酸反流,只是因為胃酸是無色的,胃鏡看不見,只能看到黃綠色的膽汁。糜爛性胃炎有兩種類型,即平坦型和隆起型。前者表現(xiàn)為胃黏膜有單個或多個糜爛灶,其大小從針尖樣到最大徑數(shù)厘米不等,后者可見單個或多個疣狀、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,最大徑5~10毫米,頂端可見黏膜缺損或臍樣凹陷,中央有糜爛,就是疣狀胃炎,亦稱痘疹樣胃炎或痘疹樣糜爛。
做胃鏡檢查的患者越來越多,慢性胃炎的確診率也越來越高,患者具備看懂檢查報告的能力,對患者的長期疾病管理很重要。為此,需要醫(yī)護人員為患者多方面地分析檢查報告,讓患者明確慢性胃炎并不是一項很嚴重的疾病,積極配合醫(yī)生治療,通過調整生活作息和合理飲食,就能有效的改善。
消化內科 侯靜